
近日,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一項研究,分析了科學同行評審的有效性,研究人員表示,同行評審在預測“良好的”論文方面是有效的,但可能難以識別出卓越和(或)突破性的研究。
同行評議是評估和醞釀科學研究的主要機制。盡管人們廣泛認為同行評議對科研評價而言必不可少,但同行把關出現錯誤的軼事證據在各主要期刊十分多見,例如拒絕了有創意的貢獻卻接受了平庸的報告。目前,有關同行評議有效性的系統性證據仍不足,主要原因是被期刊拒絕的論文手稿一般不對外公布,通常難以獲得相關信息。
為了分析這一科學把關手段,加拿大多倫多大學Kyle Siler及其同事使用了2003年和2004年提交給3個主要的醫學期刊——《內科學年鑒》《英國醫學雜志》和《柳葉刀》——的1008份手稿的數據集,評估了獲得編輯和同行評審者不同評價的論文的引用結果差異。
這組作者發現,編輯退稿的手稿——他們認為不值得進行同行評審——比那些在退稿之前發給同行評審的論文在最終發表之后獲得的引用數量更少。此外,在所有被接受和退稿的手稿中,同行評審者打分較低的手稿在最終發表后也獲得了相對較少的引用數量。
然而,研究人員還發現這3份醫學期刊曾拒絕了許多之后獲得高引用率的手稿,包括14篇引用數量最多的手稿,而這14篇手稿中的12篇是被編輯退稿的。作者得出結論,編輯和同行評審者通常、但并不總是會明智地決定哪些手稿應該發表和退稿,并且他們還提出同行評審可能難以識別出非傳統和(或)卓越的研究。
信息來源:http://www.bio360.net/news/show/12733.html |